工作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 - 工作动态 - 正文

立足本职岗位,解放思想实事求是,团结一致谋发展|刘双:医防融合背景下基层中医医师的感与悟

发布日期:2025-10-11浏览量:

者按: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”,并指出要“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、资源下沉”。这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,更赋予了我们扎实工作的责任与使命。

作为守护全校师生生命健康的第一道防线,以及服务周边社区居民的重要健康驿站,校医院(卫健中心)始终立足本职,坚守“以人民健康为中心”的理念。我们积极响应并融入“健康中国”战略的时代要求,将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、疾病预防深度融合,把专业、贴心的服务主动送到师生与居民身边,努力做好大家的健康“守门人”。我们坚持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,打破传统服务模式的局限。针对师生与居民的差异化健康需求,创新服务内容与形式,提供覆盖预防、诊疗、康复全周期的个性化健康服务。

今后,我们将团结一致、凝聚全院力量,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务实的行动,致力于建设一个服务更优、能力更强、值得信赖的健康服务阵地,为筑牢基层健康服务的“网底”贡献力量。


刘双:医防融合背景下基层中医医师的感与悟—“医防融合”学习实践有感


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》强调“预防为主,强化慢性病早筛查”,推动“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”;2022年“医防融合”首次写入二十大报告,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内容。在此时代背景下,将常见病、多发病、慢性病诊疗规范统一,并将健康管理融入整个诊疗过程中,提升诊疗服务水平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。

中医典籍《黄帝内经》提出“上工治未病”,强调“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”,这与医防融合“减少疾病发生、降低健康成本”的目标本质一致。在基层实践中立足中医辨证思维,将“防”的意识贯穿于诊疗全流程,形成“识病-施治-调护-预防”的闭环。中医医师的优势在于能通过“望闻问切”精准把握居民体质(如气虚、痰湿、阴虚等),将抽象的“预防”转化为个性化的调理方案。这种“辨证施防”的思路,正是基层中医科参与医防融合的核心价值。相较于西医对的疾病诊断,中医更注重“人与环境的整体平衡”,这种思维能帮助居民建立“主动健康”意识。例如,对反复感冒的儿童,可先通过推拿缓解症状,再向家长讲解“小儿脾常不足”的生理特点,指导其通过“捏脊、食疗”增强免疫力,让家长从“孩子生病才就医”转变为“日常调理防生病”,这正是医防融合“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”的生动体现。

社区居民中,慢性病患者占比超60%。在接诊此类患者的过程中坚持“先辨证、再施治、后调体”,将预防思维贯穿始终。例如,针对不同体制类型的高血压患者,结合其不同临床症状,辨证分型。根据患者体质不同开具不同降压中药,并提供个性化体质预防清单。这种“治疗带动预防”的模式,让医防融合不再是“额外工作”,而是成为诊疗的自然延伸,也让居民更容易接受。

基层居民及广大师生对中医的接受度高,但对“如何用中医预防疾病”并不明确。依托校医院中医馆,开展中医适宜技术。基于“冬病夏治”、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理论开展不同灸法、针法等,以达到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的目的。医防融合的关键在于“长期坚持”,而基层中医医师的优势在于“熟悉居民、贴近居民”,通过长期随访建立信任,推动预防措施落地。对慢性病患者,每月电话随访1次,了解用药、调理情况,及时调整方案,结合中医辨证做健康风险预警。

作为基层中医医师,我深知医防融合不是“高大上”的概念,而是要扎根居民需求,用中医的智慧和温度,将“预防”的种子播撒到每一次诊疗、每一次宣教、每一次随访中。未来,我将继续探索“中医+医防”的融合路径,让更多居民从“被动治病”转向“主动健康”,真正实现“小病在社区、大病早预防、健康有保障”的目标,为全民健康贡献基层中医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