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脑血管疾病
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,泛指由于高脂血症、血液粘稠、动脉粥样硬化、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、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。它严重威胁人类,具有高患病率、高致残率、高死亡率的特点,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人数高达1500万人,居各种死因首位。

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“魔鬼季节”
冬季气温低,血管收缩,会使血管变得更细,引起心脑供血不足,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。
冬季空气干燥,水分流失导致血液粘度增高,增加了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。
冬季日照减少,让人更容易情绪波动,焦虑、抑郁等负面情绪是新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,研究表明,抑郁症评分每提高一个标准差,冠心病、卒中和复合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约为1:1。
天气寒冷,人们会不自主地过多摄入高热量的食物,胆固醇增高会进一步加重血管动脉粥样硬化,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会进一步增高。
天气寒冷的时候,许多人窝在家里不愿出门活动,再加上气温低,血管收缩、血流缓慢,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。
健康生活 守“脑”护“心”
1.注意保暖,平衡温差
冬季室内外温差大,适量增减衣物。我们可以选择多层次的穿着方式,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持体温。内层可以选择吸湿排汗的衣物,中层可以选择保暖的羊毛或棉质衣物,外层可以选择防风保暖的外套。此外,还可以戴上帽子、围巾和手套来保护头部和四肢的温度。

2.均衡饮食,补充水分
传统的饮食习惯认为,冬天是身体“进补”的大好时节,但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,健康饮食不容懈怠,冬季也仍要按照膳食营养平衡的原则来合理安排饮食,并及时给身体补充水分。
膳食总体上要低盐、低脂肪、低胆固醇,常吃新鲜蔬菜。多摄入各种颜色的新鲜果蔬,如茄子、南瓜,西兰花,西红柿等。这些果蔬不仅富含膳食纤维,可以帮助减少油脂吸收,降低血脂,还富含各种抗氧化剂包括胡萝卜素、维生素C等,有助于降低血管硬化和血栓风险。

3. 适当运动,锻炼体魄
冬季清晨空气流通不足,室外温度低,血压更易升高,一些老年人更易发生脑卒中。因此,冬季最好选择上午10点至下午3点的时间段,温度相对升高时再外出。老年人要做好保暖工作,可选择太极拳、快走、慢跑等有氧运动,循序渐进,量力而行。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,询问自身目前的状况是否适合运动、适合何种运动方式。
4.心态平和,注意休息
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,保证充足的睡眠,多晒太阳,尽量保持心情愉悦。
5. 定时体检,按时服药
应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,以便及早发现并预防疾病的发生。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服用药物,不要随意更改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。
温馨提示:
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季节,日常生活中,要做到“注意保暖、合理膳食、适量运动、心理平衡”,尤其是对于高危人群(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或有卒中病史的人群),在气温骤降或变化幅度较大时,应注意遵医嘱按时服药,定期监测,控好血压、血糖和血脂。
